長期以來肥料產銷體制下,為減輕農民負擔,采取低肥價政策,尤其70年代中期以來,肥料資源充裕,民營肥料在市場上參與競爭,農民購買肥料可以自由選擇。又因農村勞力短缺,工資昂貴,為節省施肥工資,表面撒施及少次多量之施肥方式,致肥料使用量偏高有浪費現象,也對環境維護有負面之影響,引起大眾普遍關切。
為降低農民施肥成本,政府從技術層面推動合理化施肥措施,教育并宣導農民依農業技術單位之需肥診斷服務推薦之施肥量、施肥法合理施肥,減少施肥浪費以抑制肥價調漲增加之費用。依據各農業試驗改良場所多年來試驗示范成果顯示,依照需肥診斷推薦量施肥對產量與品質沒有影響,甚至有增加產量或改善品質之效益。
農作物從土壤中吸收的各種營養要素有多有少,需要量較多的有氮、磷、鉀,稱之為三要素,由于三要素影響作物生產及產品品質至巨,也占施肥成本最大部分,因此,三要素肥料之施用量、施用方法及使用肥料種類之選擇,是作物肥培管理上重要課題。一般而言,短期作物可依土壤分析測定來推薦肥料要素用量,長期作物尚需作植體(葉片)分析診斷才能推薦合理施肥量。
需要量較少的矽、鎂、鈣稱之次量要素,常因作物及土壤特性需作選擇性之使用。依土壤反應測定結果,在酸性土壤,含鈣、鎂石灰資材之使用相當重要,惟一些嗜酸作物如茶、鳳梨等除在極強酸性土壤(pH值4.5以下)外,則無需使用;酸性稻田則需使用含矽之肥料,如矽酸爐渣等。
需要量甚微小的鐵、錳、銅、鋅、鉬、硼等為「微量元素」,一般土壤中含量應可充分供應,但局部性及地區性或有微量要素之缺乏情形,一旦缺乏某種要素則影響生育產量至大,此種微量要素之使用就不能忽視,惟微量要素缺乏時需依其征狀及分析診斷確認后方可施用,不能任意施用,以免發生毒害或污染土壤。
各種要素需用與否及使用量之多寡,需仰賴土壤分析及植體(葉片)營養診斷技術之應用,各地區農業試驗改良場所及其他農業學術機構多年來做了許多相關之試驗研究,建立各種作物之不同要素含量濃度等資級資料,作為作物需肥診斷服務推薦施肥之依據。
施肥是提高農產品產量及品質之有效方法,惟所需肥料種類、用量、使用方法并應配合作物類別、栽培管理等應用科學之診斷技術來推薦,才能達到施肥的目的,亦可減少對環境之沖擊。因此,合理化施肥是使用肥料要「斤斤計較」,不能「要五毛,給一塊」。
重要作物施肥推薦 |
糧食作物 |
水稻 |
粟(小米) |
|
特用作物 |
荖葉 |
洛神葵 |
杭菊 |
果樹 |
番荔枝 |
柑桔 |
枇杷 |
荔枝 |
水蜜桃 |
|
蔬菜 |
金針菜 |
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