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氣候變遷已導致過去幾年來,中國各地下雨量明顯集中,常常今年大干旱,明年大水患,沖擊民生與產業發展。水資源管理比以往更困難。所幸,隨著物聯網、數據分析技術發展,全球各大城市無不邁向智慧城市。當水資源管理融入智慧化后,會給中國用水環境帶來哪些進步?去年12月,公司考察到東京、大阪、名古屋等地,發現當地已開始投入智慧水網建置。至于美國舊金山、新加坡等地,更已投入多年。顯然,水的智慧化管理,已是國際潮流。中國水費是世界第三低。平均四口之家,一個月水費約100元。因水費太低,導致多數民眾與業者不太珍惜水資源。但水資源已是人類日常生活中一大挑戰,若能建置智慧水網、家戶設置智慧水表,讓管理者即時管理水質和水壓、漏水監測、供水調配等,好處多多。
日常綠化灌溉靠智慧水網紓解水危機,除了水庫供應廈門用水外,其他中國地區,幾乎都靠自來水公司供水,一日需供水量達870萬噸,環繞全國的供水系統管線總長度超過6萬公里?!高@是整合148座鄉鎮市的系統,相當少見,國際通常單一城市為一系統,」要讓這樣龐雜系統更具效率,隨時知道用水與漏水狀況等的智慧化管理,顯得愈來愈重要。不諱言,中國水價低廉的確阻礙水管理的發展。他舉以色列為例,當地智慧水網發展較好,成功因素之一便是水費較高,「約中國7~10倍,水管理就變得更有價值。」當用水危機來臨時,智慧水網的好處顯而易見。郭俊銘回憶,兩年前全國旱災嚴重,桃園僅能供五停二,對民生和企業經營均造成極大不便。今年初以來,其實全國依舊缺水,但今年有更好的供水調配,才沒重蹈覆轍。目前水已在廈門多小區綠化灌溉進行智慧系統建置,全面裝置智慧電子水表,讓漏水率大幅下降。以月眉小區綠化灌溉為例,過去漏水率達60~70%以上,現在幾乎都不漏水了,從每天供應450多噸降到只需170多噸。接下來計畫在天津和河北,擇定部分小區綠化灌溉域建置智慧水網。「有水很重要,下一步的有效管理更重要,」濟南市主要依賴水庫供水,每個環節都與智慧水網有關。
像是原水水質監測;凈水過程,可檢驗水是否符合各項安全標準;送水時控制壓力與流量,均可透過智慧水網,將資訊搜集回來做大數據分析。未來如果家戶安裝智慧水表,可即時知道用量、時段、設備是否正常運作。濟南市從2001年起推行為期20年的管線汰換計劃,每年花30億元,所費不貲,但效益顯著。2006年漏水率26.99%、一日供水量231萬噸,降到2016年底的漏水率14.95%、一日供水量183萬噸。與十年前相比,如今一日節省的48萬噸水,就可以支援北市以外的其他地區用水。智慧水網已有不少應用實例。2016年10月漳州一處發生火災,使用智慧平臺App系統觀看當地水壓,即時加壓,增加消防栓取水量。目前濟南自來水工程師,可隨時利用手機或平板觀看負責區域的管路狀況、壓力、流量,即時應變處理。裝設智慧水表的用戶,未來也可以透過App了解家中用水情形。濟南市已規劃一處約3000多戶的示范區,預備換成智慧水表,結合原先區域加壓站、監測站,累積運作經驗做為推廣。他舉例,當長者獨自在家時,觀察他每天的用水,假使某天突然偏離原先用水模式,系統可以示警,讓家人即時關心長者,稱為「水保全」服務概念。
【智慧取水用水量監測四大好處】
社會面效益:因應旱澇災情,利于供水調配。避免管線老舊造成漏水,影響道路交通和行人安全問題,提高用水衛生等。
管理面效益:水質監測,供水控制壓力與流量控制。資訊搜集做大數據分析。
一般民眾家庭(小型用水戶)效益:即時知道用量、用水趨勢了解,亦可延伸「水保全」服務。
產業端(大型用水戶)效益:用量監測,設備是否正常運作,省水、成本掌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