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鉀在植物體內的形態與分布特點:
K2O:1、一般植物體內含鉀量約占干物重的0.3~5.0%。
2、植物體內的含鉀量常因作物種類和器官的不同而有很大差異:含淀粉、糖等碳水化合物較多的作物含鉀量較高。谷類作物種子中鉀的含量要遠小于莖稈中的鉀;
3、鉀流動性強,能被反復利用。當植物缺鉀時,優先分配到較幼嫩的組織。
4、鉀首先分布在細胞質內直達最適水平。過量的鉀幾乎全部轉移到液泡中。
5、鉀在植物體內以離子狀存在。
2、鉀在植物體內的營養功能及其缺乏、過量的癥狀表現。
①Reason:鉀能高速透過生物膜,且與酶促反應關系密切的特點
(一)鉀能促進光合作用(促進葉綠素的合成;改善葉綠體的結構;促進葉片對CO2的同化。)(二)鉀能促進光合作用產物的運輸 (三)鉀與蛋白質合成(對酶的活化作用)
(四)鉀對細胞滲透作用的調節(調節膠體的存在狀態,也能調節細胞的水勢)
(五)鉀與氣孔運動(利于作物經濟用水)(六)激活酶的活性 (七)增強植物的抗逆性 ②缺乏時:缺鉀時,植株下部葉片首先出現癥狀:雙子葉植物葉脈間先失綠,沿葉緣開始出現黃化或有褐色的條紋或斑點,并逐漸向葉脈間蔓延,最后發展為壞死組織;單子葉植物葉間先黃化,隨后逐漸壞死。壞死組織形成與腐胺積累有關。
--植株生長緩慢,矮化;--下部老葉葉緣先發黃,然后變褐、焦枯;--有些作物葉片呈青銅色,向下卷曲,葉表葉肉突起,葉脈下陷;--根系生長不良,色澤黃褐;--種子、果實小,產量低,品質差;--早衰。
③過量施用鉀肥的后果:破壞養分平衡,造成品質下降;作物奢侈吸收,導致浪費;
3、土壤中鉀的形態與轉化特點。
①形態:土壤中的鉀以無機態為主。
形態主要有三種
遲緩鉀(礦物鉀):占90%以上,長石、云母等原生礦物中。
緩效鉀:粘粒礦物層間中的鉀。存在次生礦物中,占全鉀2-8%。
速效鉀:土壤顆粒表面代換鉀和溶液中的鉀。占全鉀1-2%。
②鉀的固定:土壤溶液中的鉀或膠體表面吸附的鉀進入粘土礦物晶層間,轉化為非交換性鉀的過程。
③鉀的釋放:礦物風化、人為的熏土、使晶層破裂
鉀的淋溶損失在大多數土壤中鉀的淋溶損失很少,粗質砂土的陽離子交換量低,鉀損失得多。
4、鉀肥的主要種類、特點及施用。
K2O 表示是相對鉀含量的標準表示法。
氯化鉀占世界鉀肥總量的90%以上
1 氯化鉀(含K2O 為60%左右) 呈白色或淡黃色; 易溶于水,肥效迅速; 有吸濕性,久貯結塊;
化學中性,生理酸性肥料。 施用:可作基肥和追肥,不宜作種肥; 配合施用有機肥或石灰,防酸化; 一般作物盡量施用KCl ,不用K2SO4, 對忌氯作物和鹽堿地不宜多用。 2 硫酸鉀(含K2O 為50-52%)
白色或淡黃色結晶;
易溶于水; 吸濕性小;
化學中性,生理酸性肥料。 施用:可作基肥、追肥、種肥和根外追肥;
施用于各種作物,尤其是喜硫作物:洋蔥、韭菜、十字花科;不易施在還原性強的土壤上(水稻)。
3 草木灰
植物燃燒后的殘灰;含鈣、鉀較多,其次是磷。以K2CO3為主,K2SO4次之;其中90%的鉀為水溶性,是速性鉀肥。水溶液堿性。 施用 :可作基肥、追肥及蓋種肥;呈堿性,不能與銨態氮肥、腐熟的人畜糞尿混合施用。鹽堿土壤上漲生長作物的草木灰含大量NaCl ,不宜做肥料。 4 生物鉀肥:1、微生物:鉀細菌 2、富鉀植物:稻草還田
5、鉀可增加作物哪些抗逆性?為什么?
1.抗旱(鉀離子增加提高滲透勢;調節氣孔開閉;促進根系生長);
2.抗高溫(鉀離子增加提高滲透勢;調節氣孔開閉;促進光合作用);
3.抗寒;
4.抗鹽(穩定質膜上蛋白質,避免遲緩鉀 (無效鉀) 緩效鉀
速效鉀
蛋白質變性);5.抗病(增厚細胞壁提高木質化;促進低分子轉化為高分子); 6.抗倒伏(促進莖稈維管束的發育)7.抗早衰(延長籽粒灌漿時間,增加千粒重)
6、為什么稱鉀為品質元素?
6、為什么KCl 不適于塊根、塊莖作物,卻適于棉、麻?
7、草木灰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見第四題
8、影響鉀肥肥效的條件
(一)、根據土壤性質
1、土壤供鉀水平:優先用于低鉀土
2、土壤質地:
等量鉀肥在砂質土上比粘質土上肥效
高;
粘質土上可一次多施,
砂質土上少量多次。
3、土壤含水量:
影響作物擴散
(二)、根據作物特性施肥
1、不同作物對鉀需求不同
喜鉀作物:糖類:纖維類:蔬菜類:
2、作物不同品種對鉀需求也不同
如,水稻需鉀量:矮稈>高稈;
粳稻>秈稻;雜交稻>常規稻
3、不同生育期
臨界期:苗期
最大效率期:花期
(三)、合理的施肥技術(平衡、種類選擇、施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