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確判讀土壤檢測掌握肥力
土壤也要檢測!氮、磷、鉀是植物成長所需重要養分,各家土壤肥力不同,作物需求各異,何時施肥?施什么肥?比例如何?是老農秘而不傳的經驗談。工研院開發的「土壤肥力檢測檢測套組」,30分鐘就能檢測出土壤中氮、磷、鉀的含量,幫助農民快速訂立施肥方針,在植株需要營養的關鍵時刻,即刻提供補給。「土壤肥力檢測檢測套組」可快速檢測出土壤中氮、磷、鉀含量,讓農民即時訂立施肥方針,提供補給。如同人要吃東西,土壤也需從肥料中獲得營養。以往農民采用觀察法,判斷植株特征給予肥料,比如葉片黃了,就加重氮肥:葉片枯了,就增加鉀肥。但施肥不像特效藥,能馬上改善病征,必須經過代謝才有效果,當植株有問題時,想再追肥,往往已無濟于事,因此需即時掌握土壤肥力,及時施肥。
檢測套組國產化適宜風土
目前國內農業試驗所及各區農業改良場,皆有提供免費的土壤肥力診斷服務,卻因檢查項目詳細,需耗時1個月,無法即時改善植株問題。對農試所來說,1年檢測數量高達3萬件,檢測成本約1,500萬元,所費不貲。
另一個快速解決方案,則是利用土壤檢測試劑。以國外檢測套組來說,只檢測氮、磷、鉀等影響肥力的三大要素,不考慮萃取時間約半小時就能知道結果,但國外的檢測套組和數值指標并不適用于土壤,工研院材料與化工研究所經理黃靜萍表示,「檢測試劑是一個很好的工具,但如果沒有搭配地域特性,對農夫的效益不大。」
于是在2019年,工研院與農試所展開合作,投入國產化的土壤肥力檢測檢測,操作方法很簡單,將田地土壤放入萃取瓶中加水,再加入萃取試劑,搖晃1分鐘然后靜置30秒后,即得到融出氮、磷、鉀的澄清液體,再放入呈色盒,放入呈色試劑,觀察顏色的深淺變化,只要30分鐘,就能知道土壤的氮、磷、鉀濃度。
專利試劑配方加數位判讀準確率達8成
黃靜萍指出,雖然工研院和國外一樣采用呈色的方式,但工研院的技術有四大突破。首先是萃取試劑的配方研發,由于檢測是利用水萃取出土壤里待測的氮、磷、鉀離子,但當土壤分散在水里時,「就像爛泥巴一樣,水是濁的,」國外檢測是透過沉淀方式,等水變干凈,「快的話等到隔天,但有些土等1個月也不見得會澄清。」于是工研院研發萃取試劑,僅捕捉讓土壤變混濁的微小粒子,卻會放過氮、磷、鉀離子,只要搖晃后等待短短30秒就能得到干凈的萃取液。
第二是呈色試劑的配方研發。黃靜萍表示,呈色反應跟溫度和時間有關,在大太陽底下和在冷氣房里的顏色反應不同;而時間則與反應速度有關,「就像新冠的檢測試劑,之所以要等15分鐘,就是要等它完全反應才準,太快或太慢都不行;如果反應速度沒有控制好,顏色就會一直改變。」于是團隊在研究呈色試劑的配方時,把溫度和時間全都考量在內,才找出最佳配方。
第三是呈色盒為獨家專利設計。它是透明盒子,光線、角度都會影響人眼對顏色的判斷,于是團隊在盒子外側加上阻擋陽光的遮光層,把光的干擾消除7成。而呈色盒外的對照色卡,國外產品是由淺到深的方式排列,但團隊采取錯位的方式呈現顏色,「因為人眼會視覺疲勞,依序排列容易感到疲累,錯位設計是為了擾亂視覺,讓你更容易對照。」
最后,除了肉眼判斷還不夠,團隊更進一步提供數位判讀服務,農民只要用手機拍下液體顏色,上傳云端,AI演算法會自動匡列色卡辨識比較顏色相似度,直接顯示氮、磷、鉀比對色階,將比對準確率從肉眼判讀的5成提升至8成。
大數據分析建立完整施肥平臺
這套檢測套組除了快速和準確率高等優勢外,更節省農民成本。國外套組檢測1次要100元,工研院透過推出試劑補充包的方式,將成本大減一半。從施肥角度來看,掌握土壤肥力也能避免過度施肥,約可減少20%?50%的施肥量,若以1公頃肥料成本年省2,000元、全臺稻米耕種面積26.3萬公頃來計算,1年就能省下高達5.3億元的肥料費用。
先前工研院的團隊已在高雄湖內、云林土庫和臺中神岡等地,完成青花菜、玉米、花生、蘆筍、火龍果等作物的樣本實測,最近也將導入臺糖的甘蔗田,從今年開始,團隊更選定恒春的洋蔥田,進行長期的場域驗證。
團隊還有一個更大的目標,透過長期搜集檢測數據,連結地區、植株、土壤肥力和施肥的關系,建立完整資料庫平臺,提供農民精準的施肥建議。從土壤檢測模組到大數據分析,農業的智慧化在科技的幫助下,正大步向前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