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經濟效益(成本效益估算為主)
1、提高農戶畝產收益,實現農民增收。通過設施農業大數據平臺進行實時采集、分析預測和科學管理等,提高農業生產的科學性、主動性,減輕低效投入,改變傳統農業用大量施肥、用藥和漫水灌溉的生產方式,消除傳統農業造成的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等不良影響,從而達到減少投入、節約資源、改善環境的目的,從而提高農戶畝產的經濟效益。此外,項目的實施能夠防災減災、增產增收、有效規避災害風險、市場風險而產生的增收效益大約達到10%左右。即每一棟大棚每年可增加收入3000元,17棟大棚可新增農業產值5.1萬元。
此外,可實現遠程控制及智能化控制的功能,每個大棚在放風口降溫及關風口保溫方面可節約人工工時平均1.2小時,在監控設備及卷簾機方面可節約人工工時平均0.8小時,按一個人的人工成本為每月3000元,每棟大棚平均能節省一個人工工時2小時,每個大棚每月可節約人工成本750元,17棟節能型日光溫室全年可節省7.65萬元。
2、提高加工企業產品收益,促使企業做大做強。通過構建基于物聯網的農業環境遠程監控系統,改變傳統的信息采集模式,實現農作物生產信息的實時檢測與控制,并在專家知識庫輔助下,實現農業生產的智能化、科學化管理。同時加強生產過程中產成品營養素、環境污染物、摻假物質、微生物等內容的檢測,可以提高產品的質量,在市場上贏得更好的聲譽,從而提高產品的銷量,為企業帶來更多的利潤。與此同時,品質優良的糧食產品可以吸引高端客戶,從長遠角度看可以提高企業單位產品的收益,提高企業的盈利能力。
社會效益
滿足市場對優質食品的需求,食品是人民生活的必需品,消費量大。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國際國內市場對糧食加工食品量要求越來越高,雖然多數農產品供大于求,但經過嚴格質量檢驗的無公害產品卻嚴重缺乏,供不應求。對產品進行全過程檢測,可以有效提高食品質量,推進無公害生產,從根本上提高食品的競爭力和商品率,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
生態效益
設施農業大數據物聯網平臺建設項目的實施不會對環境產生污染和生態平衡的破壞,且有益于環境保護。運用信息采集技術、近程通訊技術(如常用的RFID )、信息遠程傳輸技術、信息智能分析與控制技術,結合農業生產技術信息,實施農田環境遠程監控系統,將有效提升農業生產的技術管理水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廣無公害生產技術和農業投入品,保證生產地域內環境質量不斷提高,保證土壤的長期肥力和潔凈,有利于保持良好的生態環境和人們身心健康。另一方面提高了企業和公眾的環境意識。
本項目的實施將對農業生產全程進行監控,科學應用,能減輕農藥等化學物品對大氣、水和土壤的污染,有效提高光能利用,減少農藥和化肥的使用量,降低蔬菜中有害物質殘留量,保護天敵,維護整個生態平衡。
通過設施農業大數據物聯網平臺建設項目的實施,達到了“保護一片水土,振興一批企業,拉動一地經濟,富裕一方百姓”的目的,實現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同步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