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地球氣候變化的科學診斷,要依賴一些數據指標:全球平均溫度、海平面高度、南極冰川厚度等。在大量的觀測資料和數據基礎上,中國氣象局氣候變化中心發布了《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2019)》(以下簡稱“藍皮書”)。與往年的報告相比,今年的藍皮書提供了中國、亞洲和全球氣候變化的最新監測信息,對全球的大氣圈、水圈、冰凍圈、陸地生物圈等全面概述,是一份地球是否健康的最新“診斷報告”。
氣候系統的綜合觀測和多項關鍵指標表明,氣候系統變暖趨勢進一步持續,冰凍圈消融加速,氣候風險水平呈上升趨勢。
大氣圈:全球變暖趨勢進一步持續
據世界氣象組織最新發布,2018年全球平均溫度比1981—2010年平均值高出0.38℃,較工業化前水平(1850—1900年平均值)高出約1.0℃,為有完整氣象觀測記錄以來的第四暖年份;且過去五年(2014—2018年),是有完整氣象觀測記錄以來最暖的五個年份。
2018年,亞洲區域平均氣溫是1901年以來的第五高值;中國亦屬異常偏暖年份。1951—2018年,中國年平均氣溫每10年升高0.24℃,升溫率明顯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
水圈:全球大部分海域海表溫度較常年值偏高
海洋:1870—2018年,全球平均海表溫度表現為顯著升高趨勢。2018年,全球大部分海域海表溫度較常年值偏高,全球平均海表溫度為1870年以來的第四高值;成為有現代海洋觀測記錄以來海洋最暖的年份。
地表水資源:1961—2018年,中國十大流域中松花江、長江、珠江、東南諸河和西北內陸河流域地表水資源量總體表現為增加趨勢,遼河、海河、黃河、淮河和西南諸河流域則表現為減少趨勢。
湖泊水位:1961—2004年,青海湖水位呈下降趨勢;2005年開始,受青海湖流域氣候暖濕化的影響,入湖徑流量增加,青海湖水位止跌回升,轉入上升期。2018年,青海湖水位達3195.41米,較2017年上升0.48米。2005年以來,青海湖水位連續14年回升,累計上升2.54米,已接近20世紀70年代初期的水位。
冰凍圈:南極海冰總體表現為弱上升趨勢
冰川:中國天山烏魯木齊河源1號冰川(簡稱烏源1號冰川)是全球參照冰川之一。1960—2018年,烏源1號冰川經歷了兩次加速消融過程,烏源1號冰川在1993年分裂為東、西兩支;2018年,烏源1號冰川處于物質高虧損狀態,東、西支分別退縮了8.3米和5.9米,其中東支的退縮速率為有觀測記錄以來的最大值。
凍土:2018年,青藏公路沿線多年凍土區平均活動層厚度達到245厘米,為1981年以來的最大值;活動層底部溫度達到-0.9℃,為2004年有觀測記錄以來的最高值。
積雪:衛星監測表明,2002—2018年,中國平均積雪覆蓋率呈弱的下降趨勢,年際振蕩明顯。
海冰:1979—2018年,北極海冰范圍(海冰密集度≥15%的區域)呈一致性的下降趨勢,3月和9月海冰范圍的線性趨勢分別為平均每10年減少2.7%和12.8%。南極海冰范圍總體表現為弱的上升趨勢,但2016年以來南極海冰范圍持續異常偏小。
陸地生物圈:中國區域生態環境總體改善
陸地植被:2018年,中國平均植被指數與2011—2017年同期平均值相比,年平均和秋季植被指數相接近,冬季、春季和夏季植被指數略有上升。
物候:1963—2018年,中國不同地區代表性樹種的展葉期始期均呈顯著的提前趨勢,北京站玉蘭、沈陽站刺槐、合肥站垂柳、桂林站楓香樹和西安站色木槭展葉期始期平均每10年分別提前3.3天、1.4天、2.7天、2.4天和2.4天。2018年,5個站點代表性樹種的春季物候期均較常年值偏早,展葉期始期分別偏早10天、5天、5天、8天和14天。
區域生態氣候:本世紀初以來,石羊河流域荒漠面積總體呈減小趨勢;廣西石漠化區面積呈減小趨勢,區域生態環境總體改善。
聲明:凡來源標明“欣仰邦”的文章版權均為本站所有,如需轉載請務必注明出處,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所有未標明來源為“欣仰邦”的轉載文章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均不代表本網立場及觀點, “欣仰邦”不對這些第三方內容或鏈接做任何保證或承擔任何責任; 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在內容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上一篇:沒有了
下一篇:CO2傳感器的機理和原理